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时间:2022-01-15 19:07:02    来源:久信财税小编整理发布     

以绵薄之力助力每一位创业者

用专业让品牌深入人心

电话:13877120151

我们为您准备了2021年相关最新资料和费用报价,还有最新中小微企业政策解读、大量客户案例、公司注册、代理记账、商标注册、知识产权、许可证代办流程费用等供您参考选择!
立即领取>

文章阅读关键词: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计算机行业产业分析、计算机发展总趋势

文章作者:未来智库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尹沿技)

1、市场表现:结构性行情为主,景气度是关键

1.1 行业涨跌幅:全年结构性机会为主,看好明年行情

计算机行业涨跌幅位于中游,全年以结构性行情为主。截止 2021/12/14,计算机行 业今年上涨 4.11%,跑赢沪深 300 指数 7.21pct,位列 30 大行业中的第 17 位。从 2010 年至今计算机行业和沪深 300 指数的涨跌幅对比来看,在流动性较好、市场情绪较高的 年份,计算机行业整体跑赢的概率和幅度较大。今年由于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行业趋 势性的机会较小,以震荡市中的结构性行情为主。展望明年,随着货币政策边际趋宽、 疫情扰动边际趋缓,我们看好明年计算机行业的总体行情。

行业内个股涨跌分化,专精特新类企业涨幅靠前。从年初至今的个股涨跌幅表现来 看,计算机行业个股集中于-30%~20%的区间内,占比 67%,全部个股中 50%出现下跌, 行业内涨跌幅分化较为明显。从涨跌幅前 20 的个股来看,涨幅较高的个股主要集中在专 精特新类企业,如网络安全的卫士通、能源 IT 的朗新科技、煤炭 IT 的龙软科技、空天 信息化的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总体来看,2021 年计算机行业主要以行业主题+景气 度双轮驱动为主,我们认为未来景气度仍将是个股上涨的主要驱动力。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1.2 板块表现:涨跌分化明显,景气向上行业占优

板块表现分化明显,景气度向上的行业明显表现较好。从分板块的行业涨跌幅来看, 我们统计了计算机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 11 大板块。各板块的涨跌幅均值排序上,空天信 息化板块表现最好,平均上涨 30.77%,排名前五的板块依次还有工业软件(+18%)、汽 车智能网联化(+15%)、数字金融(+15%)、网络安全(+7%)。从跌幅较大的板块来看, 云 SaaS、IT 基础设施、信创位列后三位。我们认为一方面是高估值的云 SaaS 板块在 流动性收紧的行情下表现较差,另一方面业绩仍有待验证的信创板块也存在估值消化的 趋势。

2、基金持仓:行业重回超配

2.1 配置比例:计算机行业配置比例拐点初现

数据分析范围:我们选取 WIND 基金分类中的开放式和封闭式股票型基金、偏股混 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进行统计,以此反映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的 持仓情况。

21Q3 行业重回超配。从绝对配置比例来看,21Q3 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对计算机行 业的持仓比例为 4.17%,环比 21Q2 时的 3.66%提升了 0.51pct,同比 20Q3 时的 5.07% 下降了 0.89pct。从超配比例(绝对配置比例-计算机行业市值占 A 股总市值比例)来看, 21Q3 计算机行业市值占比为 3.781%,公募基金超配 0.36pct,环比 21Q2 超配比例提 升 0.67pct,同比 20Q3 下降 0.13pct。

当前计算机行业超配比例仍有提升空间,回顾 2010 年至今计算机行业的公募基金 持仓情况,绝大部分时间均处于超配状态,表明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对科技行业总体持 积极的态度。期间仅有 2017Q4 进入低配状态,彼时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风格 的切换,消费白马股抱团的趋势较为明显。21Q1 计算机行业再次进入低配状态,我们认 为主要是美债收益率上行导致全球货币回流,叠加国内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计算机行 业的风险偏好降低。21Q3 行业重回超配,表明公募基金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展望未来,随着货币政策边际趋宽、疫情影响边际减弱、十四五规划等宏观政策对 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我们认为计算机板块超配比例较历史中位数的 1.58%仍有较 大提升的空间。

2.2 重仓持股:集中度有所下降

Top20 重仓股以景气赛道龙头企业为主,集中度有所下降。从持股基金的数量和基 金持仓市值来看,Top20 的重仓股主要集中在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持仓基金个股来看, 东方财富以 556 家基金数位列第一;持仓市值来看,海康威视的基金合计持有市值 507 亿元,成为公募基金计算机行业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市值前五的还包括东方财富、深信 服、广联达、恒生电子等。

从行业分布来看,Top20 重仓股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海康、大华、讯飞)、汽车智能 网联化(中科创达、道通科技、德赛西威)、工业软件(国联股份、宝信软件、柏楚电子)、 网络安全(深信服、安恒信息)、云 SaaS(广联达、用友网络、金山办公)等,我们认 为 Top20 重仓股主要以景气赛道的龙头企业为主。

从集中度来看,21Q3 的 Top10 持股市值占比达到 79.3%,较 21Q2 时的 82.9%有 所下降。我们认为主要是今年计算机行业的关注度集中在专精特新的细分赛道,龙头企 业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内外资重仓股略有差异,关注外资重仓股的投资价值。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内外资 重仓股的变化,首先从内资公募基金 21Q3 和 21Q2 的前十大重仓股对比来看,大华股 份、国联股份、安恒信息新进,金山办公、科大讯飞、卫宁健康退出。从内外资 21Q4 的 重仓持股对比来看,前十大重仓股中有 6 家重叠,外资重仓前十中,启明星辰、科大讯 飞、用友网络、工业富联进入名单,而内资公募重仓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国联股份、 安恒信息未入选。我们认为内外资在持股周期、投资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关注 内外资重仓股中存在差异的个股,未来长期的投资价值。

2.3 增减持情况:加仓景气赛道龙头企业

增减持 Top20 个股来看,多数加仓个股集中在景气赛道的龙头企业。增持比例前三 为国联股份(+8.63%)、致远互联(+6.49%)、中孚信息(+6.09%),减持比例前三为美 亚柏科(-4.31%)、东方国信(-3.95%)、天融信(-2.82%)。从增持的 Top20 来看,集 中在景气赛道的龙头企业,如人工智能(大华)、网络安全(中孚信息、安恒信息、卫士 通、启明星辰)、汽车智能网联化(德赛西威、道通科技)、工业软件(国联股份、恒华 科技、赛意信息、龙软科技、致远互联)、数字金融(宇信科技、东方财富、同花顺)。

分板块来看,工业软件、云 SaaS、智慧医疗位列平均加仓比例的前三。我们选取了 10 个典型的计算机行业细分板块,统计基金加仓的均值、标准差和最大、最小值,以此 来反映板块间基金增减持的差异性。从平均加仓的比例来看,大部分板块在 21Q3 实现 了正的基金加仓,前五位分别为工业软件(+0.46%)、云 SaaS(+0.40%)、智慧医疗 (+0.39%)、IT 基础设施(+0.33%)、空天信息化(+0.32%)。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3、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综述:增长回归常态

3.1 业绩概况:疫情扰动因素减弱,增长回归常态

我们统计了 276 家计算机相关行业公司的三季报情况,从成长性、盈利能力、营运 能力、资产负债率、分板块的景气度等多个维度对计算机行业 2021Q1-Q3 的发展情况 进行解读。整体来看,2021 年前三季度计算机行业总体实现营业收入 12097.65 亿元, 同比增长 8.48%。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510.79 亿元,同比增长 12.50%。实现扣非 归母净利润 443.63 亿元,同比增长 21.75%。计算机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 1.92 万亿, 平均资产负债率 47.06%。从行业增速来看,我们认为 21Q1-Q2 在去年疫情影响的低基 数下行业实现较快增长,但 21Q3 疫情的扰动因素逐渐减弱,行业增长逐渐回归到常态, 实现略高于 GDP 增速的成长性。

3.2 成长能力:增速边际趋缓

收入端来看,2021 年前三季度计算机行业总体实现营业收入 12097.65 亿元,同比 增长 8.48%,环比 21H1 增速下降 10.44pct。从收入端来看,计算机行业大部分为 2B、 2G 企业,去年 Q1-Q2 在疫情影响下现场的交付实施无法完成,导致订单交付和收入确 认有所延后。因此 21Q1-Q2 伴随疫情影响的减弱,在低基数下行业实现了较高的增长。 但从 21Q3 的收入来看,伴随疫情影响的逐渐消退,行业的收入增速边际趋缓,逐渐回 归到略高于 GDP 增速的常态。

利润端来看,2021 年前三季度计算机行业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2.50%,对比 19Q3 来看,归母净利润尚未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另一方面,扣非归母净利润 21Q1- Q3 实现 443.63 亿元,同比增长 21.75%,较 19Q3 实现正增长。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3.3 盈利能力:毛利率结构性提升,研发费用率较高

计算机行业 2021 年前三季度实现整体法下的综合毛利率 19.23%,较 20Q3 提升 0.93pct。我们认为毛利率的提升可能由于行业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伴随科创板对硬 科技企业的支持,越来越多具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登陆 A 股,计算机板块的结构也将 在长周期上发生变化,一些低毛利的系统集成类厂商占总收入的比重将逐渐下降,而拥 有核心技术、毛利率较高的企业占比会逐渐提升。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机行业综合毛利 率长期有望继续提升。

费用率来看,21Q3 的销售费用率 5.01%,较 20Q3 上升 0.3pct,我们认为主要是 企业较 2020年更为积极投入到市场推广和产品宣传方面,从而增加了销售费用的支出。 展望 2021 全年,我们认为销售费用率总体或将有所提升,以此体现后疫情时代企业的 市场拓展。21Q3 的管理和研发费用率 9.70%,较 20Q3 提升 0.62pct。我们认为主要仍 是研发费用率的提升。当前计算机行业中,硬科技企业占比逐渐提升,相应将带来整体 研发费用率的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3.4 营运能力:应收账款回款周期缩短,在手订单充足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来看,计算机行业 2021 年前三季度的应收账款总额为 3669 亿 元,较 20Q3 和 19Q3 均略有下降。从回款周期来看,21Q3 计算机行业应收账款的回款 周期为 55 天,较 20Q3 显著下降。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去年疫情影响,部分 to G / to B 的项目延后,导致回款周期有所拉长。伴随疫情影响的消退,应收账款的回款回归常态。 另一方面,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风险控制意识提升,我们认为回款 周期的缩短部分也由于企业主动收缩信用政策的影响。

存货周转天数来看,21Q3 计算机行业存货总金额为 2861 亿元,周转天数为 81 天, 较 20Q3 年提升 4 天,较 19Q3 提升 14 天。我们认为存货周转天数的持续提升,可能和 当前国际局势以及 2021 年的芯片缺货潮相关。展望明年,伴随芯片缺货的逐渐恢复, 预计存货周转天数或将逐步下降。

从预收款和合同负债来看,企业在手订单较为充足。21Q3 计算机行业的预收款和 合同负债金额合计为 1053.7 亿元,21Q2 为 981.3 亿元,合同负债(含预收款)金额呈 现提升的趋势。21Q3 计算机行业的合同负债(含预收款)同比增长 18.05%,高于行业 总体的收入增速。我们认为,预收款和合同负债的较快增长,反映出企业在手订单较为 充裕,为未来几个季度的收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总体平稳。21Q3 计算机行业总体的资产负债率为 47.1%, 较 20Q3 下降 0.2pct,总体保持平稳。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后疫情时代企业为了恢复生产 采取了主动加杠杆的策略,另一方面或与去年疫情期间特别国债等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 响有关。

3.5 细分板块:政府和大企业需求拉动型板块增速较快

我们统计了计算机行业 11 个细分板块的 21Q3 营收增速中位数情况,其中网络安全 (+32.54%)、智慧医疗(+27.49%)、云 SaaS(+25.19%)位列前三,随后依次为信创 (+24.47%)、工业软件(+22.81%)。从这些板块的特征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是政府 和大型企业需求来拉动的板块增速较快,背后实则是 20Q1-Q3 疫情对这些行业的需求 和交付影响较大,从而基数更低。另一方面,汽车智能网联化(+18.49%)产业增速在 细分板块中排名靠后,我们认为主要是缺芯带动汽车产销量的需求抑制,这一现象预计 在明年有望边际好转。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4、汽车智能网联化:供给改善、需求释放

4.1 芯片供给改善趋势日渐明确,车型交付时间普遍缩短

下游整车销量持续回暖,智能化汽车加速放量。回望 2021 年,受制于芯片短缺,今 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为 1012 万辆,国内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已达 198.1 万辆, 占全球总减产量的 20%。展望明年,我们认为芯片短缺有望得到缓解,从以下多个方面 验证。1)多家芯片厂商如英飞凌、瑞萨电子等都加大投资、主动扩产,代工龙头台积电 也重新分配产能,2)得益于疫情好转和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半导体封测重镇马来西亚 为例多数工厂恢复生产,当地半导体产能开始爬坡,供给端持续改善。3)我们也观察到, 国内各大品牌车型交付时间普遍缩短,乘用车产销量开始回升,芯片供给改善趋势日渐 明确。

4.2 高级别智能驾驶量产元年,硬件预埋成为主流趋势

智能化和网联化渗透率不断提升,政策指引 2025 年新车搭载率将过半。2020 年我 国 L2 级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 15%。根据我国汽车技术总体发展目标,到 2025 年,L2/L3 级智能网联汽车占汽车年销量的 50%以上,L4 级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高级别智能驾驶量产元年,汽车智能化浪潮即将来袭。通过对产业链上游供应商和 下游新车量产时间的梳理,我们认为明年将是高级别智能驾驶的量产元年,汽车智能化 浪潮即将来袭。1)传感器开启高速发展,诸如激光雷达和 4D 毫米波雷达将进入上车周 期;2)域控制器方面,英伟达、华为、高通等厂商的下一代计算平台均处于量产前夜, 助力高级别智能驾驶加速推进;3)硬件算力提升的同时,相关软件和算法的复杂度也得 到提升,场景从辅助驾驶迈向高级别智能驾驶,智能领航、代客泊车等应用场景逐步落 地,汽车开启软件付费商业模式。4)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更加智能化的人 车交互是趋势,建议重视座舱域控制器、操作系统、一芯多屏和 DMS 的放量逻辑。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4.2.1 传感器:迈入高速发展期,重视相关赛道的投资机会

激光雷达进入上车周期,千亿级市场拉开序幕。作为一种兼具高精度和远距离的传 感器,激光雷达长期被认为是高级别智能驾驶的必备品。但此前由于集成度低导致成本 高昂,以及难以达到车规级标准,其更多被运用在后装的 Robotaxi 上,而非前装量产。 但我们认为,2022 年激光雷达将迈入上车周期。一方面,各家厂商通过芯片化提升集 成度从而使成本进入可控范围;另一方面,扫描方式也得到优化,将机械式升级为半 固态式提高可靠性从而达到车规级标准。从落地节奏来看,小鹏 P5、蔚来 ET5、ET7、 北汽极狐等均装载了激光雷达,并会在 2022 年开启量产。

4D 毫米波雷达落地可期,带动产品 ASP 提升。除激光雷达外,我们也看好 4D 毫 米波雷达在 L2 及以上智能驾驶场景中占据重要位置。虽然目前智能汽车也装配有毫米 波雷达,但其由于缺少测高能力,导致难以识别静止物体。而 4D 雷达通过增加通道数, 兼顾了分辨率高、低成本和全天候工作的优势,目前,包括上汽飞凡、长安 C385 均装 载了 4D 成像雷达,而华为、傲酷也发布了自研 4D 成像雷达。此外,凭借更好的性能, 4D 毫米波雷达的单价也会更高,有望推动毫米波雷达在整车中的价值量。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4.2.2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高算力平台助力高级别智能驾驶加速推进,英伟达 Orin 先发 优势显著

英伟达仍是高算力平台首选,2022 年开启量产节奏。根据我们的观察,英伟达仍是 高算力平台首选,目前主打高级别智能驾驶的厂商,例如蔚来、小鹏、理想等下一款车 型均搭载了基于 Orin 的智能驾驶平台,并有望在明年开启量产节奏。我们认为,除较高 的算力外,英伟达的优势还在于:1)经过 Parker、Xavier、Orin 三代产品迭代而形成的 完整工具链,对开发者更为友好,有助于提升开发效率;2)打造了从数据采集、标注, 到仿真训练,再到车端部署,及后续模型持续迭代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以提高对数据的 运用能力,加速产品落地;3)得益于多年积累,而逐渐丰富的 AI 算子库,以保障开发 者可以更快、更高效地部署相关模型;4)完整的硬件生态,合作伙伴包括 OV、索尼、 Velodyne 等各类传感器厂商。

华为 MDC 初露锋芒,已被北汽、长城、长安等厂商采用。自 2018 年推出第一代 MDC 以来,华为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至今已迭代出 3 个版本,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产品 矩阵。据华为官网资料,该平台具备“三高一低”的技术优势:1)性能高,该平台算力 最高可达 400TOPS,满足 L4 级别自动驾驶算力要求;2)安全可靠性高,从信息安全、 功能安全、车规及流程管理三大维度构建安全防护体系,保护数据隐私并应对严苛车载 环境;3)能效高,处理器运算能力达 1TOPS/W,在降低能耗、延长续航里程等方面表 现突出;4)确定性低时延,时延最长仅达 200ms,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就合作模式而 言,华为采用 Huawei Inside 模式与车企联合开发智能汽车,目前华为 MDC 已装载应用 于北汽极狐阿尔法 S、长城机甲龙、长安阿维塔 E11 等车型上。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高通 Snapdragon Ride 平台进展迅猛,有望成为智能驾驶中的主流玩家。2020 年 1 月 7 日,高通正式推出可扩展的开放自动驾驶平台 Snapdragon Ride,包括安全系统 级芯片、安全加速器和自动驾驶软件栈,满足从 L1-L3 级高级驾驶辅助以及 L4/L5 级自 动驾驶复杂运算需求,将于 2022 年量产装车。2021 年 10 月 4 日,高通与投资机构 SSW Partners 以 45 亿美元的价格共同收购维宁尔,并把维宁尔的自动驾驶平台 Arriver 纳入 Snapdragon Ride 中,以提升在智能驾驶方面的竞争力。2021 年 11 月 16 日,高通与 宝马达成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战略合作,宝马 Neue Klasse 系列车型将搭载高通 Snapdragon Ride 平台,新车将于 2025 年量产。

2.2.3 算法和功能:从辅助驾驶迈向高级别智能驾驶,软件付费商业模式或将普及

软件定义汽车,智能领航(ICC)和代客泊车(AVP)加速落地。结合技术的提升和 场景本身的特点,我们认为高速和泊车场景有望率先落地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在高速场 景,智能领航功能可以实现点到点的全场景自动行驶,一定程度上解放双手。在泊车场 景,代客泊车可以在全新停车场景实现自动停取,提高停取车效率,升级用户体验。不 同于此前定速巡航、360 度环视等功能,智能领航和代客泊车等功能对于用户的感知更 为明显,后者一方面可以帮助车厂,快速在智能驾驶的初级阶段占领用户心智;同时也 可针对这些功能推出软件订阅服务,演进出新的商业模式,预计车厂后续将通过自研、 合作、建立生态圈等方式,持续加码在软件和算法方面的能力。

2.2.4 智能座舱:渗透率进一步提升,重视操作系统、一芯多屏和 DMS 的放量逻辑

与高级别智能驾驶相比,智能座舱的落地节奏更快,因此我们也总结出了当前座舱 域的三大主流趋势:1)高通 8155 芯片集中上车,提供强大算力支持。该芯片采用 7nm 工艺流程,算力比传统主流车载芯片高 3-4 倍,目前多款车型如小鹏 P5、蔚来 ET7、智 己 L7 等均已装载。2)一芯多屏交互成为趋势。智能座舱屏幕正在从过去的单屏扩展到 仪表、中控屏、平视显示器、娱乐屏在内的多个显示屏,多屏可独立显示内容,也可互 联互动、多维交互。 3)DMS/OMS 系统陆续上车。Euro NCAP 要求欧洲市场新车从 2022 年 7 月开始配备 DMS,国内已对部分商用车车型安装 DMS 系统作出强制要求, 后续有望推出在乘用车方面的法规。目前理想、蔚来、吉利等车企均把 DMS 列入配置 清单,我们看好 DMS 成为后续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5、工业软件:国产化+数智化浪潮涌现

5.1 国产化进入 3.0 阶段,卡脖子领域关键技术是下一热点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的开局之年,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对 科技产业的最高指示和最新变化就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年初的两会到年中的两院院士大会,从政 治局 730 会议到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家高层始终反复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加快 解决“卡脖子”问题,发展专精特新企业。

我们认为国产化过去经历了两轮的浪潮,第一轮是以 PC 整机、服务器以及相关的 软硬件为主的信创浪潮;第二轮是以半导体为主的芯片国产化浪潮。未来,我们认为第 三轮以基础工具链软硬件为主的国产化浪潮即将到来。典型代表包括 CAx、EDA 和科 学仪器。

5.1.1 CAx 为产业创新“卖铲子”,面临“卡脖子”风险,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CAx 软件代表了一系列典型的工业软件,是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研发设计的基础工具, 广泛应用于产业创新发展的多个环节,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本质上是为产业创 新发展“卖铲子”。CAx 软件涵盖多个基础学科门类,需要长期积累沉淀,自主可控壁垒 很高,我国在底层核心技术、产品工程化商业化和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 较大差距,一旦遭到禁用或受制于人,技术创新就会被“卡脖子”,进而破坏产业链的畅 通和稳定。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CAD 软件是设计能力的基础,下游应用广泛。几乎每个行业都在使用 CAD 设计软 件,其中 2D CAD 二维主要应用在工程机械/制造业领域,包括机械设计、电子电气设计、 模具设计、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等;建筑行业也是 CAD 应用最广泛的行业之一,以 2D CAD 为平台的二次开发软件数量众多,贯穿了建筑设计、勘察规划设计、结构设计、 强弱电设计、给排水暖通设计、工程概预算、施工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建筑全产业链。 3D CAD 应用更广泛,包括航空航天,工业设备,汽车交运,能源和材料,家居,商业 服务,生命科学,高科技,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包装消费品与零售。

CAE 仿真技术壁垒极高,广泛运用于工程和产品设计领域。CAE 是基于数学基础 对复杂工程和产品结构的抽象,利用计算机辅助来进行模拟和仿真的工具。用于对设计 进行分析和进行运行仿真,以决定设计的性能特征和对设计规则的遵循程度的工具, 是 以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矩量法及有限体积法等数学基础,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并优化 复杂工程和产品结构强度、刚度、屈曲稳定性、动力响应、热传导、三维多体接触、弹 塑性等性能的近似数值分析方法。CAE 主要通过用计算机对工程和产品的运行性能与安 全可靠性分析,对其未来的状态和运行状态进行模拟、及早地发现设计计算中的缺陷并 证实未来工程、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5.1.2 EDA 是集成电路产业最上游,撬动万亿级别的数字经济市场

EDA 是集成电路领域的 CAD 加 CAE,用于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综合、 验证、物理设计等流程,是典型的技术与算法密集型产业。经过 50 年的发展,EDA 工 具已经从辅助性技术成为了芯片产业的核心支柱技术之一。 从产业链角度看:EDA 是芯片制造的最上游产业,是衔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 测的关键纽带,与 Fabless 和 Foundry 一起形成芯片产业链的铁三角。

从应用角度看:EDA 工具广泛应用于数字设计、模拟设计、晶圆制造、封装、系统 五大环节,已经成为芯片设计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从产品价值量角度看,EDA 价值量飞速上涨,目前某些单套 EDA 软件工具价格可 达数千万美元,形成了超过 80%毛利率的商业模式,同时 EDA 厂商还积极开拓了 IP 核、 硬件加速器等新业务,进一步增加了 EDA 相关产品价值量,目前 IP 核业务在 Synopsys 的营收之中占比已经达 30%以上。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从市场角度看:全球 EDA 市场规模约为百亿美元,根据 research and markets 数 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EDA 市场规模将达到 145 亿美元。从 EDA 的下游来看,对 EDA 有直接需求的半导体制造产业市场规模高达 700 亿美元,EDA 更是间接支撑着数 十万亿规模的数字经济,杠杆效应接近 200 倍,属于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近几年,国 内 EDA 市场快速发展,国内本土品牌在部分领域已经实现突破,整体份额持续上升。根 据赛迪顾问数据,国产 EDA 工具销售额在 2018-2020 年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20 年, 国产 EDA 工具实现 9.1 亿元的销售额,其中境外销售为 1.5 亿元,境内销售额为 7.6 亿 元。此外,国内 EDA 企业持续吸纳相关人才,2018 年至 2020 年,我国 EDA 企业人才 由 700 人迅速增长至 2000 人。

5.1.3 科学仪器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石工具,影响多个重要行业发展

科学仪器是观测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的工具,其中电子测量则利用电 子技术将物理量变换成电信号,进而实现对自然规律更好的观测与应用。从应用场景看, 电子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通讯、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汽车、医疗、消费、国防 以及教育科研等多种场景。从技术角度看,科学仪器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 其中电子测量仪器以电子技术为基础,涉及计算机、物理、数学、通信、软件等多学科 的理论与应用。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数据,预计到 2024 年,全 球测试测量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 323 亿美元。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预计未来电子测量仪器将持续受益于新兴下游爆发 所带来的需求,尤其是汽车智能化与电动化、5G 通信、物联网以及国防、商业航天等高 景气行业的持续需求。分产品来看,1)数字示波器:应用最广泛的通用电子测试测量仪 器,被誉为电子工程师的眼睛,预计到 2024 年,市场规模将达 22 亿美金。2)频谱和 矢量网络分析仪:主要用于射频和微波信号分析,预计到 2024 年,市场规模将达 28 亿 美金。3)信号发生器:用于提供各种仿真和激励测试信号,预计到 2024 年,市场规模 将达 11 亿美金。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从电子测量仪器的全球竞争格局来看,国外厂商依托起步时间早,下游应用成熟等 建立优势,全球第一梯队企业均来自于欧美日。其中是德科技是全球龙头,产品线最全, 已经形成面向场景的综合解决方案。泰克的优势集中在时域产品,主要包括示波器,任 意波形发生器等。罗德与施瓦茨的优势集中在频域产品,主要包括频谱仪和矢量网络分 析仪等。从国内来看,国内领先企业国内差距仍旧较大,但目前国内基础产品与部分中 端产品已经实现突破,依托性价比优势不断打开市场。电子测量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 个阶段:1)围绕量测设备的硬件产品设计及核心器件自研;2)以设备为基础,开发的 一系列软件工具,实现软硬件协同;3)面向行业场景提供的一揽子软硬件解决方案。该 行业是长坡厚雪赛道,短期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产品供给能力的不断提升,远期看行业空 间足够广阔。

5.1.4 鸿蒙和欧拉带来国产化 IT 基座的颠覆性变革

鸿蒙:面向物联网的第四代操作系统,打破硬件边界实现万物互联。物联网时代的 到来给操作系统带来了新的需求与机遇,操作系统需要在适配多种智能产品形态的同时 满足更高的安全性。在此背景下,HarmonyOS 基于分布式软总线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基 于同一套系统适配多种终端形态的能力。对于开发者,鸿蒙生态构建了完整工具链,包 括一站式开发、编译、调试、烧录、集成分布式能力以及丰富组件灵活组装和内置安全 检查能力,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对消费者,鸿蒙 OS 大幅提升操作的便捷性和流畅 性,利用核心算法的突破实现了超级终端操控,多设备无线互联。鸿蒙目前已有 300+应 用和服务伙伴,1000+硬件伙伴、50 万+开发者共同参与到全场景应用服务生态的建设 当中。 其中,中科创达深度参与鸿蒙 OS 开发;科大讯飞多款产品接入鸿蒙系统。

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操作系统,支持多终端构建广阔生态。欧拉系统依托原子 化架构和系统与应用交互语言的统一实现了统一操作系统,支持多设备;应用一次开发, 覆盖全场景两大技术特点,覆盖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各种形态设备的 需求,同时支持 OT 领域应用及 OT 与 ICT 的融合,可覆盖从 IT、CT 到 OT 数字基础设 施全场景。同时实现与鸿蒙的互联互通,华为未来计划在欧拉构筑分布式软总线能力, 让搭载欧拉操作系统的设备可以自动识别和连接鸿蒙终端,进一步完整生态。截至目前, 欧拉下载遍及全球 54 个国家,1000+城市,25w+次下载,社区汇聚数百家企业和伙伴, 几十万的用户。其中,1)浙江移动基于 openEuler 云原生架构实现 CRM/BOSS 核心业 务平滑迁移;2)中科创达以欧拉为操作系统底座,构建基于边缘计算的软件仓库,形成 面向边缘计算垂直行业领域的端到端解决方案;3)中国银联借助欧拉 secGear,布局金 融应用的安全与隐私计算服务。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鸿蒙与欧拉互补,双向构建国产 IT 基座。鸿蒙 OS 面向物联网,主要应用于终端设 备,囊括智能设备、工业设备等场景;欧拉系统定位为面向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操作系 统和生态底座,覆盖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各种 B 端设备。两大层面的 操作系统国产化将为国内相关产业带来三大优势:1)更快速的开发与部署:华为为鸿蒙 打造了完备的生态,助力 OEM 合作伙伴高效开发。目前无屏设备开发周期由 2 个月减 少至 2 周,原子化服务开发效率由 1 个月缩减至 15 天。2)生态打通高效协同:不同操 作系统使得生态割裂,而欧拉的打造了统一的面向数字基础设施的开源操作系统,实现 更高效的生态协同。3)整个生态升级:欧拉及鸿蒙等国产化操作系统的推进,相关产业 生态有望共同加速发展,包括外包服务商、软件模块供应商、硬件模组供应商、生态合 作伙伴等。

5.1.5 信创从党政军向金融、电信等命脉行业拓展

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首先要过硬,基础软件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 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争取 在“十四五”期间达到 8%左右。所谓基础研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软硬件,也就 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主要方向——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我 们认为,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有助于构建我国自己的 IT 产业基础、标准和生态, 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

在科技产业领域,众多技术往往构成一个体系,并有生态系统的支撑。如多年来桌 面计算机领域被 Wintel 体系所垄断,打破这种垄断不能只依靠单个硬件或软件,而是 要依靠发展相应的“中国体系”。因此,“十四五”时期以科技创新缔造新发展动能,提 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软件研发攻关,重中之重是在“信息技术应用 创新”中突出系统创新应用,把“中国体系”的思路更加广泛应用于更多技术创新领域, 进而有效缓解“卡脖子”问题的影响。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加速推进国产替代,由政府向电信、金融等关键领域拓展。 此前信创的落地更多体现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国产软硬件产品上的替代,我们认为, 国产化的趋势将由传统的 2(党政军和政府)向 8(八大行业,泛指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 行业,国企在其中占重要主导地位,政府调控管理的空间和能力很强,一般指金融、石 油、电力、电信、交通、航空航天、医院、教育等命脉行业。)拓展。在国内基础核心技 术和产品性价比仍低于国际龙头的现状下,这些对安全要求较高,受政府指导调控影响 较大的命脉行业将是未来基础软件和系统创新应用最主要的需求来源。我们认为,2022 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将重点在电信、金融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延伸,大型央企相对 专业和复杂的需求,将会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产品技术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相关 标的或将持续收益。

5.2 从信息化建设到数字化转型,高景气行业需求旺盛

5.2.1 能源变革:“双碳”目标驱动电力电网和新能源升级

“双碳”政策促使电力系统全面升级,新能源带来行业新机遇。电力产业链主要包 括发电、储能、输变电、配电以及用电五部分,即利用发电装置将一级能源转化为电能, 通过储存不稳定电能管理后,经过不同环境的高低压转换输送电能,最后向不同用户配 送所需电能。现阶段电力产业链出现两大变化:1)“双碳”政策:2020 年我国二氧化碳 排放总量约 110 亿吨,能源行业占比 80%,电力行业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点。2) 新能源建设: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厂的建设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与需求,目 前我国累计接入新能源场站 200 万个,装机容量已经达到 4.8 亿千瓦。

政策支持力度加码,重点布局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十四五”期间,国网、南网加大 对智能电网领域与新能源信息化系统领域的投入,全国电网总投资额预计近 3 万亿元。 1)国家电网:“十四五”期间规划投入约 2.23 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规划重点包 括绿色发展、安全、赋能与创造价值四方面。计划 2025 年基本建成智慧电网,2030 年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提升到 3.5 亿千瓦、蓄电站装机达到 1 亿千瓦。 2)南方电网:“十四 五”计划投资额增加 33%,总投资 6700 亿元,重点加强智能化数字化、骨干网特高压、 储能、配电领域的建设。计划到 2025 年,多站融合变电站达到 100 座、新增 600 万 kw 蓄电站、全面建成数字电网。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电力信息化新需求。“十三五”期间全国电网 总投资为 2.57 万亿元,“十四五”总投资增加至 3 万亿,重点布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 领域,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具体来看,1)风电领域:全球可利用风能为 2*10^7MW,是可利用水能的 10 倍。截至 2020 年,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281GW, 在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中占比约 32%。2)光伏领域:太阳能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2020 年,全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253GW,约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 35%,中 国光伏容量全球第一。

多因素共振,市场规模持续攀升。1)政策方面:“双碳”政策提出与贯彻执行,催 化电力系统升级转型加速,释放出大量电力信息化需求。2)企业方面:信息化系统标准 化准确、高效等特点为企业电力行业建设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3)新能源方面:风电、 光伏国内发电量逐年增加,计划 2025 年占比增加值 16.5%,带来电力信息化新需求。 4)供给方面: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力信息化行业的软硬件提供了良 好的技术支持。多因素共振加速电力信息化发展,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2020 年全国电 力信息化市场总收入 374 亿元,预计 2024 年收入规模将达到 71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达 17.5%。

信息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面实现电网降本增效。信息化与智能化可以全面优化 电力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管控,进而降本增效,具体来看:1)发电系统信息化:为 能源转换提供更高效准确的安全保障,包括发电机保护、风电光伏控制监测等。2)储能 系统信息化:大幅提升能源管控能力,包括电池管理、能量管理、调度控制等。3)输变 电系统信息化:保障更长距离、更稳定的运输,包括继电保护、监测设备、变电自动化 系统等。4)配电系统信息化:使电能更精细、更节约地配送至用户侧,包括配电控制系 统、配电智能终端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5.2.2 智能制造:制造强国建设核心,产业升级持续推进

智能制造是国内外局势变化下的战略选择。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发生重 大变化。一方面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滑,传统制造模式的增长潜力已接近极限,制造业 的生产力增长亟需新突破;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剧烈调整,新兴国家的制造业快 速崛起,开始撼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霸主地位。西方各国纷纷开启“再工业化”战略, 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我国产业发 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制造业大而不强,在制造业增加值跃居全球第一的同时,还处 在世界中低端,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依然显著; 二是劳动力人口红利开始逐渐丧失,制造业成本显著提升,过去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

智能制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蕴含万亿级市场空间。从国家层面讲,智能制造帮助 我国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制造与市场多样化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增加产出、减少消耗、 提高品质,抵消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涨的影响,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从企业层面 看,智能制造能为企业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 本和资源能源消耗,解决产业转型需求带来的挑战。根据美国 Statista 统计显示,2019 年我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已超过 2 万亿人民币,未来五年将持续快速增长。澳大利亚 Precedence Research 于 2020 年 11 月 13 日发布的最新预测报告显示,2019 年全球 智能制造市场规模为 1991.8 亿美元,2020 年至 2027 年的预测期内将以 11.9%的复合 年增长率(CAGR)增长,到 2027 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达到 4896.6 亿美元。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旺盛需求呼唤产品级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智能制造从下往上 分为五大层级,最底部的设备层以纯硬件产品为主,最顶部的协同层更强调工厂内外的 泛在物联,中间三层分别涵盖了多个典型的产品级软硬件解决方案,包括产线层的 DCS、 PLC,工厂层的 MES、WMS 和企业层的 ERP、PLM 等等。它们也是市场空间最大的生 产管控类和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广泛应用于离散和流程工业的各个环节。

DCS 和 PLC 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工业软件,国产替代潜力巨大。《国家“十 四五”规划和 2035 年愿景目标纲要》在第三篇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部分的专 栏 4(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明确指出要“重点研制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和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DCS 擅长解决生产装置大型化和生产过程连续化所面临的 系统控制问题,国内 DCS 厂商借助我国流程行业大力发展、快速扩大产能的机遇期抢占 国内市场份额,近几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国外厂商相比,我们在高端增值软件和 产业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差距,未来国内外竞争格局调整空间大,国产替代仍有巨大的 市场潜力。

PLC 产品具有高度模块化、标准化以及高可扩展性与灵活性等特点,在离散和流程 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随着国内工控自动化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国内 PLC 行业市场持 续发展,市场规模也保持稳步扩大的态势。另一方面,PLC 市场目前处于以欧美和日系 品牌为主,国产品牌渗透率仍处于较低状态,国产品牌渗透率仅 10%左右。PLC 属于技 术密集型产品,从小型到大型,技术壁垒逐渐提高,进口替代难度也逐级上升。根据国 家行业信息安全研究发展中心发布的报告,我国大中型 PLC 产品在核心技术产品化和产 业化方面,与国外厂商产品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发展的迫切性列为五颗星。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MES 系统的部署与实施是我国实现智能制造的必由之路。MES 的核心功能涵盖了 制造业的七个核心要素“人、机、料、法、环、测、能”,是发展智慧工厂、智能制造的 取胜之匙。另一方面,“集成与互联互通”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诉求,而 MES 满足了企业 上层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工业控制之间集成的需求,是生产制造、工程技术与供应链三 大维度的价值中枢。因此在智能制造风起云涌的今天,MES 也随之成为炙手可热、饱受 市场追捧的“明星”。更进一步来说,MES 可以对计划层的生产计划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同时也可以将控制层的各种数据送达至计划层,将计划层和控制层连接起来,符合制造 业管控一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此外,MES 软件部署对于实施能力要求较高,国 内企业基于工程师红利,具有一定成本优势。

云计算在供需两侧为 ERP 等经营管理类软件提供了内生发展动力。在需求侧,多重 因素驱动企业上云转型:技术方面,云计算技术降低企业 IT 成本、提升算力、凸显数据 应用价值;政策方面,企业上云顶层政策完善,云计算是新基建重要方向;用户方面, 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上云打通内部数据,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和优化,进而实 现内部降本增效、外部资源协同;商业模式方面,SaaS 化的订阅模式不仅能够降低企业 一次性投入,还通过移动化提升了员工对软件产品的使用体验。在供给侧,云计算带来 的云化商业模式不仅能够平滑软件企业的收入和现金流季节性波动,还有助于拓展小微 企业的长尾市场,进一步挖掘潜在客户。

外资品牌仍占据国内高端 ERP 市场主要份额,国产化打开了经营管理软件发展空 间。从高端 ERP 市场的情况来看,SAP 以 33%的份额位列第一、Oracle 以 20%的份额 位列第二、用友仅以 14%的份额位列第三。若算上 IBM 的 8%市场份额,外资品牌前三 强已经占据了国内高端 ERP 市场超过半数的份额。我们认为外资品牌在传统软件时代 积累的产品经验、技术经验和客户粘性是其主要壁垒,当前的云原生、开源、隐私计算 等技术革新和国产替代的发展浪潮则为国内厂商弯道超车创造了宝贵机遇和市场空间。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5.2.3 智慧民生:传统产业迎来重大边际变化,需求爆发

“三供一业”(供水、供暖、供气和物业)改造既是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 重点方向,也是改善民生、提高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核心环节。近年来,现代通 信、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三供一业”智能化升级改 造奠定了技术基础,国企社会职能剥离、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司化转型等体制机制变 革为智慧民生领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本章我们将从产业链角度,对水务、供热 信息化需求的边际变化,以及政策推动带来的空间增量进行分析。

一、供水:政策+需求双轮驱动,智慧水务迎来爆发

水务是市政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是支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从 产业链角度来看,水务行业包括原水取水、自来水生产、供水管道、终端用户的二次供 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再生水等环节。水务公司作为产业链中最主要的参与者,通常涉 及水务行业全产业链环节,下设多个子公司分管水务行业不同业务,如水资源公司(原 水供应)、自来水公司(城市供水管网、终端供水)、排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公司等。

水务集团扎堆成立,市场化运营催生信息化需求。我国城市水务长期以来是政府以 国有企业的方式建设和运营,经营风险较小,但水务企业长期面临低效率问题,同时加 重了财政负担。2020 年,水务行业企业亏损额累计达 85.1 亿元。随着国内水务市场化改 革的持续深入,国内水业逐步由以资产确定收益的基础建设行业转型为以服务确定收益、 自负盈亏的服务业。近年来新成立水务集团数量逐年增长,2020 年新成立水务集团数量 达 984 个,创近十年来新高。水务集团规模提升促使企业使用信息化技术来支撑其集团 协同和综合服务能力,同时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了对信息化系统的付费的能力和意愿。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水价改革鼓励企业降漏损,信息化控漏或成未来发展重点。长期以来我国水务 企业亏损与水价不合理具有密切关系。2021 年,《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和《城市 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同时出台,设定了管网漏损率控制标准:供水企业超出 10% 漏损率的部分,不得计入供水定价成本。过去,我国水务行业管网老化、质量不过关 且缺乏维护,漏损情况距离发达国家尚存较大差距(2020 年城市公共供水漏损率 13.39%,对比日本 1997 年的全国平均漏损率仅 9.1%)。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漏损 情况最严重,区域平均漏损率为 21.6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山西省和甘肃省 外,其余 19 个省份的漏损率均高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 9%的指标水平,由于目前漏 损率情况距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水务行业降漏损任重而道远。

1)以仪器仪表、自动供水设备和感传终端等硬件产品为核心的生产商,通过设 备与信息化融合以提供综合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如威派格、宁水集团。其中威派格 覆盖了智慧化水厂、水务管网、漏损产销差、二次供水、直饮水、农饮水、老旧小区 供水改造等业务;宁水集团则起步于水表产品,由传统机械表向结合物联技术的智 慧水表转型,并逐步涉足水流量计量、供热计量、管网测控系统等多个领域。

2)以水务信息系统软件为核心产品的软件企业,通过研发系统、嵌入式软件智 能终端集成外采的传感器等设备为水务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如和达科技、三高股份。 其中和达科技的优势在于管网调度及漏损控制;三高股份业务核心在于客户服务平 台和生产运营平台等,2020 年已被威派格收购。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二、供热:双碳目标提升节能管控需求,智慧供热成为建设重点

供热是指以热水或蒸汽作为媒介,由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城市热网向用户提供 生产、生活用热的供应热能方式,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目前我国采取集 中供热的方式,热力由热源(如热电厂、锅炉房)生产,通过一次管网输送至换热 站,再二次管网供应至用户侧。目前,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主要分布于“三北”(东北、 华北、西北)十三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山东、河南两省。

热网节能性有待提升,信息化控热需求爆发。根据 2020 年统计公报,我国全年 能源消费总量为 49.8 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 2.2%,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 消耗国。在城镇化的推进之下,我国每年的新增住房面积呈增长趋势,相应的建筑 能耗迅速增长,建筑节能整体水平较低。当前我国缺乏供热调控手段,过量供热与 供热不足现象频发,能源利用率较低,多方面存在热量损耗。因此,“双碳”政策环 境下,对供热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加强温度自动化控制、完善供热调度系统成为 了供热行业下一步建设的重点。

6、AI+: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商用

6.1 从 AI 到 AI+,人工智能 2.0 阶段立足产业化

人工智能产业历经三轮发展浪潮。人工智能产生于 1956 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 行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简称 AI)夏季研讨会”,至今已有 60 年的发展历 史,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在人工智能的前两次浪潮当中,由于技术未能实现突破式进 展,相关应用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无法支撑起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最终在经历过两 次高潮与低谷之后,人工智能归于沉寂。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快速普及,以 2006 年深度学习模型的提出为标志,人工智能迎来第三次高速成长。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当前大样本训练的监督学习算法逐渐成熟,AI 感知能力部分超越人类,认知智能突 破仍需较长时间。当前以有监督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及深度学习算法为代表的第三轮 人工智能浪潮在技术上逐渐趋于成熟,AI在视觉、语音等领域的感知能力已经超越人类。 另一方面,以 NLP、知识图谱等为代表的认知智能算法发展仍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因 此,短期来看,人工智能在技术方面的迭代创新正趋于放缓。

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商用,“AI+行业应用”成为人工智能 2.0 阶段的发展重点。我 们认为在当前 AI 技术趋于成熟、后续技术迭代逐渐放缓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此轮发展已 经从前期技术探索的 1.0 阶段走向了行业规模商用的 2.0 阶段,主要的发展方向将从技 术研发走向产业化落地,AI 技术+行业应用是未来 AI 的发展重点。因此,我们认为当前 人工智能已经从 AI 走向 AI+,特定行业的数据积累+场景化落地能力将成为 AI 企业的新 壁垒。从下游行业的落地情况来看,我们认为 AI+视频物联、AI+教育、AI+制造、AI+医 疗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率先落地、且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方向。

6.2 AI+视频物联:从安防走向泛安防的行业赋能

AI 加持下,视频摄像头的感知能力和应用范围显著提升。视频监控摄像头从过去的 数字化、高清化向智能化发展,过去摄像头的功能仅用于流媒体的拍摄和传输,本身并 不具备分析能力。但伴随 AI 技术在安防领域的落地,当前具有 AI 能力的视频摄像头在 感知能力和应用范围上有显著提升,从而带动了视频物联产业从安防向泛安防的行业赋 能迈进,行业向上空间打开。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我们认为 AI 加持下的摄像头增量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人脸/车辆识别等基础能力: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人脸/车辆特征提取和灰度处 理,从而实现人脸/车辆的模式识别,促使摄像头具备了人和物的感知能力。

2)轨迹追踪/周界防护等拓展能力:通过对人和物的识别,叠加数据分析能力,可以 实现对特定物体的轨迹追踪,以及对特定区域、特定人员的周界限制,使得摄像头的功 能进一步拓展。

3)行为分析/情绪分析等认知能力:除了感知能力外,当前 AI 摄像头还叠加了部分 认知能力,例如对聚集性人群的行为分析,对车内驾驶员的行为监控,以及未来对于人 的情绪感知和分析能力。这些认知能力的提升,将促使摄像头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打开。

从安防走向泛安防的行业赋能,AI+视频物联赛道发展空间广阔。当前视频数据占全 部数据流量的 70%以上,因此基于视频的 AI 能力有望依托摄像头这一载体,逐渐向各 行各业延伸,从传统安防产业向泛安防的千行百业拓展。以行业龙头海康威视、大华股 份为例,当前行业解决方案的种类超过几十个,沉淀的模块超过千个,AI+视频物联的应 用范围从安防监控,向智能交通、智慧养殖、智能工厂、智慧物流、智慧园区等多个场 景延伸,打开了传统安防企业的市场边界和拓展空间。根据艾瑞咨询的测算,AI+安防市 场在 2017-2020 年有望实现 39.5/135.3/350.0/453.4 亿元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速更是高 达 166.5%。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6.3 AI+教育: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双减政策叠加教育新基建,校内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有望提速。回顾 2021 年以及 展望 2022 年,我们认为校内的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有望持续提速,主要是以下两大政策 的影响:

1)中央深改委强调规范校外培训:2021 年 5 月 21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 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 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 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 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我们总结了从教育部到中央深改委针对“双 减”工作的几次重要讲话,可以看到解决“双减”问题,核心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与质量”、“鼓励布置分层次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切实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从这些表述的总结来看,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关键就是要 加强课堂教学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我们认为 AI 技术有望在教学赋能中起到 重要作用,助力学校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

2)六部委发布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2021 年 7 月 2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官网发布《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 指导意见》,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对 十四五期间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路径规划。政策提出:教育新 型基础设施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 等方面。具体包括:政府端构建新型数据中心,支持建设区域教育云平台;学校端建设 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普及个人学习终端;学生端鼓励基于大数据的资源推动和学习 辅导,促进个性化发展;资金端教育新基建纳入地方十四五规划,统筹协调经费大力支 持。我们认为,这一政策再次打开智慧教育的发展空间,未来智慧教育有望获得从政策 到资金再到项目的全方位支持。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AI 助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助力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我们认为 AI 技术有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主要的应用场景如 下:

1)基于图像识别、OCR、数据分析技术建设智慧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基于 AI 技术和智能学习终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现:高效备课:通过采集学生预习作业的结 果,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助力教学设计;精准教学:基于课堂作业的大数据分析,生成 动态的学生画像,智能推送共性错题,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个性化作业:针对课堂互 动和随堂测试的结果,提供个性化的巩固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薄弱知识点;智能评阅: 基于图像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实现部分主观题、客观题机器自动批改,大幅减轻教师 的负担。

2)基于知识图谱构建个性化学习产品,促使学生因材施教和精准学习。个性化学习 产品可以基于校内日常学业数据记录与分析,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知识点和最优学习区, 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专属的个性化学习方案。通过 OCR技术识别学生提交的作业, 结合知识图谱针对错题智能分析薄弱环节,并推荐相关的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从 而避免海量重复做题,提升错题解决率。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6.4 AI+制造:AI 加速机器视觉应用,下游拓展打开市场空间

图像数据的核心接口,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手段。图像作为信息量最丰富的数 据种类,数据采集占比超过八成,而机器视觉作为图像数据采集的重要入口,已经渗透 到电子、汽车、电池、半导体、包装、食品、药品等诸多行业之中。从国内来看,机器 视觉行业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两方面:1)产业升级。我国制造业全面转型是主旋律,精密 化、高端化转型势在必行,而生产一致性的实现是国内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得益于 在精确度、客观度、一致性及成本方面的明显优势,机器视觉有望成为实现生产一致性 的“必选项”。2)降本增效。人口红利消退的大背景下,有显著成本优势的机器视觉有 望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一大利器。

下游应用逐渐拓宽,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机器视觉最早兴起于半导体和汽车领域。 之后智能手机产业链崛起,3C电子成为当前机器视觉第一大应用场景,市场占比达25%。 现阶段,机器视觉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展至更多行业,包括电子、汽车、电池、半导体、 包装、食品、药品等诸多下游行业,例如光伏晶圆校准、液体杂志检测、物流分拣等。 其中,锂电行业的迅速爆发更是给机器视觉行业带了新的机遇,根据 GGII 数据,2025 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将达到 431GWh,较 2020 年增长 439%,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我们预计,位于上游的机器视觉有望持续受益于以锂电为代表的下游行业的迅速扩张, 迎来新一轮的高增。根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数据预测,到 2026 年整个中国市场规 模将达 316 亿元。此外,我国机器视觉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0.04%,对比海外的 0.2%, 我们认为我国机器视觉长期存在五倍向上空间。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6.5 AI+医疗:增量赛道走向商用化

AI+医疗产业正加速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商用。AI+医疗主要可以分为医疗影像识别 以及 CDSS 两大类。前者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通过提取医学图像的根本特征, 从而实现影像识别;而后者则采用了知识图谱的技术,将大量文献、专家共识和临床实 例形成诊断模型,以此来协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发现 AI+医疗正 加速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商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政策端:标准数据库和指导原 则陆续推出,保障产业落地;2)供给端:AI+医疗产品迎来取证密集期,后续有望进一 步加速;3)需求端:订单落地节奏加快,规模化商用元年开启。

政策端:标准数据库和指导原则陆续推出,保障产业落地。相较于此前医疗产业的 相关政策更多为大方向上的引导与鼓励,今年以来,医疗 AI 的相关政策则主要聚焦在实 施操作层面。3 月 23 日,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发布了“肺炎 CT 影像 AI 标 准数据库质量手册”,并计划建立 CT 肺、CT 肝、 CT 骨折、脑 MRI、心脏 MRI、冠脉 CTA、心电、眼科等数据库。

需求端:订单落地节奏加快,规模化商用元年开启。2021 年以来,医疗 AI 正逐步 从“学术项目或小范围试用”进入到规模化商用阶段。从中标结果来看,以推想、数坤、 深睿三家企业为样本,其 2021 全年中标项目数达到了 31 个,仅 11 月中标项目金额合 计便接近 600 万元,商业化进展迅猛。从各家公司的收入情况来看,鹰瞳科技、推想医 疗、数坤科技收入高速增长,2020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0.48/0.28/0.25 亿元,同比增速分 别为 56.74%/322%/3165%,且今年收入有望首次破亿元。我们认为,当前 AI+医疗仍处 在规模化商用初期,预计相关公司,尤其是当前已在三类证方面有先发优势的玩家,将 受益于行业增长和竞争优势扩大的双重红利,实现较快的业绩增长。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7、网络安全:迎接数据安全新时代

7.1 政策成为 2021 年网安产业关键词

2021 年网安产业重磅政策密集发布。我们认为 2021 年是网安产业的政策大年,从 顶层政策来看,《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与《网络安全法》共同构成了信息安 全产业的顶层政策体系,使得企业在安全投入方面有法可依。此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安全保护条例》历经多年的征求意见,于今年 8 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这是继等保 2.0 之后,网安产业从具体落地层面来看的又一重磅政策,明确了关基领域网安建设的重要 性,强化了关基领域大型企业相关领导的责任意识,为网安产业的需求拉动带来了实质 上的提振。与此同时,伴随《数据安全法》的发布,相关行业的实施细则也在逐渐发布, 如汽车数据安全、网络数据安全、金融数据安全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回顾 2021 年的 网安产业,我们认为政策发布和随之而来的落地实施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年度主线,这一 主线有望在未来 3-5 年成为网安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7.2 数据安全引领网安产业新一轮建设浪潮

数据安全历经三个阶段,当前需要体系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结合网安企业对数据安 全的定义和相关产品,我们认为对数据安全的理解需要从三个阶段来展开: 1.0 阶段:聚焦数据对象安全。

1.0 阶段的数据安全防护旨在以系统安全的技术解决 数据安全问题,对应技术包括数据库审计、DLP、文档审计等,本质是解决了数据承载 的安全问题。但是在这一数据安全的防护过程中,并不涉及数据的经济价值挖掘和其过 程中的安全防护问题。

2.0 阶段:强调数据汇聚安全。2.0 阶段的数据安全防护逐渐摆脱仅聚焦数据承载介 质本身,而是侧重于大型集团企业内部数据的汇聚和治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对应技术 包括以 DSMM 为代表的数据全生命周期、体系化的治理框架。这一阶段的数据安全,已 经不仅仅是单点的数据防护,而是需要考虑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等全过程的 安全防护问题,因此需要体系化的数据安全防护框架。

3.0 阶段:注重数据流通安全。3.0 阶段的数据安全防护将视野扩展到了更加广泛的 层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集团企业内部的数据全过程管理,而是需要考察多个社会主体 之间,在遵循“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的原则下,如何实现数据的安全利 用和价值挖掘。因此,这一阶段对应的相关产品和技术包括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以 及数据安全岛、数据安全屋等新型的数据安全保护形式。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8、数字金融:数字人民币引领支付新模式

8.1 冬奥会加速数字人民币落地,关注长期生态建设

数字人民币试点初显成效,冬奥场景或加速数字人民币推广。数字人民币历经多年 的发展建设,央行于 2014 年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开始对发行框架、关键技术等 方面的研究;2016 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完成法定数字货币第一代原型系统的搭建; 2019 年宣布数字人民币将在 4 个城市+冬奥场景启动试点,这也是数字人民币首次亮相 于大众;2020 年新增第二批 6 个试点城市;。

数字人民币试点有序推进,应用场景范围逐渐扩大。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数字 人民币试点受邀白名单用户已超过 1000 万,试点场景超 132 万个,包括批发零售、 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交通、政务缴费、税收征缴、补贴发放等领域;各试点城市 大规模试点及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共 14 批次,目前已在深圳、苏州、上海、北京、雄安 新区、成都和长沙进行过大规模试点,覆盖线下商超百货、餐饮、旅游、出行、公共缴 费等多个场景。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随着数字人民币覆盖场景不断扩大,普及度逐渐提升,数字人民币所引发的产业升 级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从金融机构侧看,银行 IT 企业、交易柜台机具厂商、加密计 算、数据安全厂商及区块链技术平台为银行或金融机构侧提供技术支持,是数字人民币 的大规模发行及应用的根基;从商户侧看,软钱包的交易需要聚合支付厂商参与,硬钱 包交易需要商户升级收款 POS 机,因此数字人民币的场景扩张为支付、金融机具厂商提 供了业务增量;从消费者角度看,各 APP 以子钱包形式参与数字人民币生态构建,由于 子钱包能够有效避免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且消费者支付方式的选项增加, 数字钱包有利于各 APP 的业务推广。

数字人民币大规模推广赋能银行 IT 及金融机具企业实现业绩兑现。从商业银行角度 测算,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需要商业银行的底层技术支持,因此需要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系 统、ATM 机、智能柜台等进行技术升级,或存在千亿市场空间:

1)ATM 机和柜台开卡机: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对银行侧带来了新的业务需求,包括 硬钱包的申请、现钞和数字人民币的相互兑换、存款和数字人民币的相互兑换,软件上 需要对现钞兑换系统及数字人民币发行的对接系统进行升级,硬件上则对 ATM 机在适 配硬钱包、对接各大银行数字人民币系统和二维码&NFC 交互等功能作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测算,ATM 机和柜台开卡机设备升级的市场空间约 830 亿元。

2)硬钱包介质:我们根据中国人口结构进行测算,假设 0-14 岁使用硬钱包的比例 是 30%,15-64 岁由于移动支付习惯,使用硬钱包的比例是 20%;65 岁以上使用比例 40%,每个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价值为 100 元,则市场总规模达到 338.71 亿元。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3)POS 机升级改造:为了支持“碰一碰”的支付方式,商家需对 POS 机进行升级, 以支持 NFC 感应支付。2020 年银行卡联网机具(POS 机)数量有所增长,联网机具 3833.03 万台,按照 POS 机升级改造 500 元/台测算,改造市场空间约为 191.65 亿元。

4)银行 IT 系统升级:数字货币的应用促进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银行 IT 系统升级, 主要包括:1)加密验证:完成数字货币字符串的传输验证,使自助设备具备数字货币交 易能力;2)应用系统:实现软/硬钱包开设及回收等业务;3)手机客户端:手机银行 APP 新增数字人民币模块,并不断扩大子钱包范围。根据商业银行的等级以及所处的流通发 行层级进行估算,整体市场规模接近 51.31 亿元。(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8.2 支付新规改变小微商户支付环境,长期利好数字人民币

我国现存支付体系以四方模式为主,收单机构位于产业链中游。中国支付体系从过 去的现金支付,逐渐转变为银行卡电子支付,再转变为移动支付,在技术迭代过程中, 支付市场的参与方也由过去的商户和消费者两方市场,演进为商户、消费者与卡组织(银 联)的三方支付结算体系,再演进为当前商户、消费者、卡组织和收单机构的四方模式。 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收单机构处于线下支付产业链中游,联结商户与支付、清算机构。 收单机构既是商户接入数字化支付平台的入口,也是支付、清算甚至发卡机构由 B 端撬 动市场交易增长的重要渠道。收单机构一手托两端,成为支付产业链的重要支点。

支付新规短期内利好聚合支付及金融机具厂商。支付新规落地后,原有使用个人码 进行经营活动的小微商户将转而使用 AT 商户码和聚合商户码。其中 AT 商户码收款资 金直接流向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账户,不直接进入商户的银行账户,提现也存在一定成 本;且较聚合商户码相比,AT 商户码所需服务费率较高。聚合商户码采取合并清算、一 站式对账的方式,资金在 T+1 或 D+1 日划入商户的银行账户,手续费率相对较低。由 于小微商户对于手续费率、资金灵活性方面更加敏感,聚合商户码或成为新规落地后的 最优选择,因此聚合支付厂商有望借机增加服务客户数量,扩大其营收规模。另一方面, 个人收款码更换为特约商户收款码后,小微商户会以更为规范的方式进行支付,或将扩 大小微商户对扫码机具的需求,如 POS 机等,利好金融机具厂商。

支付新规下,长期数字人民币或超越条码支付成为商户降本增效的主流支付方式。 受《通知》影响,小微商户转型为特约商户后,本质是增加了收单服务所需成本,而这 一成本能够被数字人民币支付即结算的技术特点所消除。一方面,电子支付时代,支付 不能立刻结算,在用户和商户之间,还存在着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清算机构等角色, 常见的结算方式有“T+1”、“T+2”、“D+1”、“D+2”等结算方式,即使是 T+0,即所谓 的实时结算,背后也需要机构的垫付流程,数字人民币则可以跳过中间繁杂的结算流程, 提升交易结算的效率;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支付等同于现金支付,跳过中间收单、卡 组织机构后,能够为商户节省收单手续费,降低了交易成本。支付新规落地后,长期来 看,数字人民币能够借助其“支付即结算”的特点,实现商户侧降本增效,并促进商户 端引入数字人民币交易设备以支持软硬钱包支付,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支付途径,利好 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相关企业,如金融机具、银行 IT 系统厂商等。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9、空天信息化:卫星产业迎来历史机遇

发展我国卫星产业兼具战略意义和商业价值。2020 年 4 月,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 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工程,同遥感工程、导航工程,构成我国天地一体化战略。一 方面,低轨卫星轨道、频谱资源有限,是战略稀缺资源。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约 6 万颗 卫星,而低轨卫星采用的 Ku 和 Ka 通信频段资源也逐渐趋于饱和,赛迪预计到 2029 年, 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总计约 5.7 万颗低轨卫星,轨位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另一方面,卫 星日益成为重要的数据生产平台,潜在商业价值巨大。新一轮小卫星发射浪潮下,其产 生的地球观测数据和图像,正在超越通过卫星链路传输的数据,美国 SpaceWorks 预计未 来 5 年内,对地观测低轨卫星星座将占市场的 50%以上。

天时、地利、人和,我国空天一体化时代即将来临。1)天时:低轨卫星技术趋于成 熟、制造和发射成本快速下降,国内航天和卫星产业链具备核心自主能力,形成完整航 天自主产业链;2)地利:北斗和高分系列为代表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步, 已经初步建成了通信中继、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等系统,通导遥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3)人和:地面端相关产业公司发展壮大,高精尖人才逐渐涌入卫星产业链各环节,逐步 挤出国外竞争对手,开始布局一带一路国家。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卫星产业供给侧深刻变革带来需求侧新业务、新需求不断涌现。供给测,朝着高精 度、高分别率和低延时性发展。1)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快速下降,在轨卫星数量迅速增 加;2)卫星载荷多元化,借助地基增强系统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和低延时;3)未来 通过低轨通信卫星实现低延时传输。需求侧,自动驾驶、应急管理和协同组网等新行业、 新需求层出不穷。卫星产业主要分导航、遥感和通信三大应用领域,导航领域,除了基 于定位和授时的应用,拓展了基于高精定位的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应用;遥感领域,除了 传统的气水环对地观测,拓展了应急管理、新型测绘等应用。通导遥融合发展趋势确立, 将催生出更多新的行业应用和大众应用场景。

以卫星遥感为例,我们认为产业多维度扩张,下游应用处于爆发前夕。主要基于: 1)从上游来看,遥感卫星发射数量快速增长,全球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数量占在轨卫星总 数的比例由 2015 年的 17%增长到 2019 的 27%,遥感卫星的数量显著增长,将从供给端 推升遥感行业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横向来看,通导遥一体化带来行业应用的扩展, 政府和国防部门对高精度、高质量、高安全性的空间地理信息服务需求不断加大,同时, 催生了风险普查、实景三维等全新的应用领域和需求;3)从目标市场和商业模式来看, 终端用户由国家和省级向市区县级、由 To G 向 To B 甚至 C 端下沉。遥感大数据的处理 逐渐走向智能化,5G、AI、云计算等新一代 ICT 技术提高了遥感数据可用度的同时,大 大降低了其使用门槛,不少中小企业开始在云端接受遥感应用服务。

特别地,我们认为低轨卫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尤为迫切。在一个以信息为主导的未 来,军事单位必须能够快速集结,同时拥有击败局部敌军并迅速巩固效能的作战能力。 低轨星座分布式、模块化、低成本的主要技术特点较好契合了各军事大国对空间作战能 力的新需求,从技术上、平台上均具备军事应用的潜力。低轨卫星在军事领域的主要应 用场景是制导、通信、遥感和无线电频谱监测等。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关注六大景气赛道

以美军为例,2017 年,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制定“空间作战架构”(SWC),将通过合 理使用商用低轨卫星,或者采用其先进技术建设一个更加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空间体系 架构。

通信领域,2019 年,美国新成立的空间发展局(SDA)正式提出发展以低轨星座为基础 的下一代空间体系,计划在 2022 年之前在低轨部署军用通信卫星网络,通过星间光学交 叉链路将陆海空天多域节点连接起来,提供近实时和基础的数据传输服务。同时,美军 还直接利用铱星、Starlink 等商用低轨卫星星座来增强其军事能力。

遥感方面,对于军方来说,低轨卫星对地观测系统不受国家主权权利的影响,因而 能获得目标领域的信息,而不会面对各国对卫星进行任何干预。美国行星公司可以提供 连续的卫星图像,让军方监视并且了解全球活动,军方还可以浏览从 2009 年至今的所有 数据,并且每天监视核心区域。

无线电频谱监测方面,2019 年底,美国国家侦察局(NRO)宣布授予美国射频信号 监测与定位公司鹰眼 360 一份商业射频遥感的数据集成研究合同。通过该合同, 鹰眼 360 将研究集成公司的商用射频功能和产品到 NRO 的地理空间情报体系架构中,监测目 标的射频地理位置信息和使用数据的情况。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文章标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服务价目表

获取报价

(本站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核实后立即删除。微信号:tigerok )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