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与传统用工的区别

   时间:2022-05-12 22:00:01    来源:久信财税小编整理发布     

以绵薄之力助力每一位创业者

用专业让品牌深入人心

电话:13877120151

我们为您准备了2021年相关最新资料和费用报价,还有最新中小微企业政策解读、大量客户案例、公司注册、代理记账、商标注册、知识产权、许可证代办流程费用等供您参考选择!
立即领取>

文章内容核心观点提取:灵活用工的概念、什么属于灵活用工

灵活用工与传统用工的区别

疫情之后,“灵活用工”、“共享经济”一类词随处可见,但对于“灵活用工”的概念大家并没有一个统一说法。本文从3大维度出发,将“灵活用工”进行全方位分析,对灵活用工还不了解的朋友,可以收藏下来细读。

1

基础概念

一、什么是灵活用工

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下税筹。税筹是帮助企业合理的执行税法,不交冤枉钱,比如你的个人所得税,年终奖是一次发放还是分配到工资中去分别发放,都要分别计算,减少个人的税收负担,这就是合理的税筹方式。

但一些企业掩盖收入、虚列费用、购买专票等行为都是打着税筹的幌子的犯罪行为,在此我们不做赘述。

灵活用工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类似于现在的“兼职”,在这种模式下的人员可以称作“自由职业者”、“兼职人员”、“灵活用工人员”。

事实上灵活用工是税筹的一种落地方式,是企业优化成本结构的一种具体办法,指企业短期及项目性用工模式,同时也是传统固定用工的补充。它包含劳务派遣、外包用工、非全日制用工、退休返聘、实习等劳务用工,以及其他招用短期或临时性人员的用工方式。

灵活用工与传统用工模式区别如下:

1)传统用工

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双方出现问题纠纷适用于劳动法,关系固定,企业责任大;

企业成本相对较高、负担较重(薪资、福利)风险大(劳动纠纷、工伤);

员工个税费用高。

2)灵活用工

有服务协议无正式劳动合同,双方出现问题纠纷适用于民法,关系灵活,责任各自承担;

大大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利于聚焦核心业务;

个人收入明显提升。

随着社会的产业用工结构变化,灵活用工模式渐渐浮出水面,今年的疫情更是让企业把“灵活用工”拉入公众视野,现如今各类灵活用工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万亿级市场初成规模,这或将会是下一个风口!

二、核心行业及场景

1、行业及应用场景

直播行业—网红主播结算;

传媒行业—自媒体KOL结算;

电商行业—推广返佣结算;

物业行业—(渠道佣金结算);

旅游行业—导游、志愿者、翻译员、导购结算等;

数娱行业—作家、写手佣金结算;

教育行业—线上教师结算;

支付行业—POS推广人员结算;

培训行业—讲师、教练、老师、顾问结算;

医美行业—线上医生、顾问结算。

上面列举只是一部分,凡是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存在服务关系的基本都可以匹配“灵活用工”模式,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延伸。

2、目标用户行业

简单的统计了一下,主要是竞品调研和报告调研,前三行业排名如下:

1)直播(虎牙、抖音、斗鱼……)

2)物流(德邦、顺丰、韵达……)

3)社区电商(一淘、京东、大象……)

三、涉及的角色及痛点

虽然灵活用工有税筹的背景支撑,但整个产业链中涉及的角色也有各自的痛点。

1、企业端(B端)

合规风险大,大量公对私(工资),税务稽查无凭证(常指资金流、数据流、凭证流三流合一),短期或临时兼职人员配合度低,因个税承担归属易产生纠纷;

运营成本高,企业采用传统方式发放报酬,工作质量取决于员工专业水平、工作质量难保证。

传统发放流程三个核心环节:

1、核算:核对发放报酬过程繁琐,增加劳动量,让企业的HR与财务陷入事务性工作。

2、发放:到账时效性无法保证,资金到账无反馈。

3、个税申报:个税申报流程复杂,过程难掌握,需大量人工参与。

财务成本高,发放对象为个人,个人无法给企业提供对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面临现金或个人转账等无票支出问题,增加企业用工成本,没票无法抵扣,这是个大问题,也是很多企业铤而走险的问题,比如去买票。

2、用户端(C端)

纳税率高,最高到40%,税收收入减少;

纳税流程繁琐,民众缺乏纳税意识;

收款方式多样化,要支持微信、支付宝、银行等多种收款方式。

3、税务局(G端)

征收难,国人基本没有缴税的概念;

核算难,人数众多,种类繁杂,无法进行准确核算,很快税务之间的数据将会打通,打通后会大大缓解。同时,也代表着造假将更难。

以上,就是这个链条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后续所有提及的企业和内容都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

四、行业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所罗列出的痛点,业内也涌现出不少解决方案。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是以线上平台形式给客户提供服务。

搭建服务平台,也有一定门槛。平台服务方必须满足下面2项资质中的一项,才有资格向客户提供服务。

税务局委托代征代缴资质:

如果想开展业务,平台方必须与税源地税务局签署《委托代征代缴合作协议》。例如在海南、天津、湖南、河南等地,这方面资质比较好拿。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业务量的增加,这些地方的税务局也越来越有标准,越来越严格。

人力资源资质:

两种资质不分大小,只有获取难度差别,这个难点主要因素有地方政策、税务局领导资源等。总的来说是代征代缴资质>人力资源资质,能拿到代征代缴资质说明这个企业不缺人不缺钱,背景肯定也不差。

从安全角度来看,尽量选择有代征代缴资质的企业作为平台方来承接业务。但人力资源资质是一种众包业务模式的必须资质,部分平台方是同时拥有两项资质的,比如湘楚人力资源集团自主研发的薪多哆平台,就同时取得这两种资质,可信度和专业度都比较高。

以上,业内的平台基本都是这个运作模式,不管业务层面如何衍生变化,其核心逻辑不会变。

五、平台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税务机关根据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可以按照国家委托有关单位和人员代征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受托单位和人员按照代征证书的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纳税人不得拒绝。

《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35号)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个体工商户包括:(三)其他从事个体生产、经营的个人。第四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地方国家税务局关于调整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附征率的公告》自由职业者所得税核定,申请核定征收额政策依据相当于把每一个服务于企业的兼职或自由职业者,视同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工商户来管理并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完税。

根据国税和地税关于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的相关规定,个体工商户个税的核定范围根据人员取得生产、经营所得的行业不同进行处理,根据所服务不同行业客户历史结算薪酬和应税所得额平均值,将自由职业者或兼职人员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总的来说,此业务发展是有政策作为依托,合法合规的!

2

市场情况

一、宏观情况

1、国家支持整体利好

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支持灵活用工相关政策,从政策层面鼓励灵活用工。例如《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等等,均有益于灵活用工平台的发展!

灵活用工主要依赖的金融机构银行也针对疫情期间提出了一些特殊政策,各家渠道不同政策收益不同。

2、已具备完善的经济条件环境

2020年,遭遇疫情后社会面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威胁,在隔离措施和停工的作用下,疫情导致供需双重经济冲击。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成本结构调整在即,为了熬过这个冬天,各大企业纷纷调整自身成本结构与用工方式。如华为、腾讯等选择灵活用工形式,将基础的职能岗位外包出去,通过外聘业务岗位的形式灵活来满足项目需求。

灵活用工也是当前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缓解经营压力的实用解决方案。整体来看,已具备外部条件刺激因素。灵活用工可谓是失业潮下的一剂灵丹妙药。

3、更多的社会人文认同感

90后、00后的新生代员工价值观多元化,大多崇尚自由,注重成就感,这些特质使越来越多的员工愿意接受灵活雇佣关系,追求自由、弹性的工作方式。

4、蓝海市场

虽然说目前市场上灵活用工的产品鱼龙混杂,市场秩序也被一些投机企业搅乱,导致企业客户对于平台服务有不信任感,但整体来看,市场上仍然存在大量的增量客户,这是不错的蓝海市场。

蓝海市场属于市场的一种类型,现存的市场由两种海洋所组成:即红海和蓝海。红海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这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

二、模式玩法

灵活用工模式玩法分两层,上层是业务玩法,下层是支付玩法。这个产品是业务+支付的一个定向组合,而一些业内的支付公司在这方面就有了明显的优势。

1、业务层

发薪完税平台:

模式说明:这类企业的业务玩法主要是专注于发薪完税,不搞噱头,实实在在就是发薪,简单粗暴直接解决核心问题。

这类玩法主要分成两部分,企业用户通过平台提供的PC端后台进行录入操作,C端用户在小程序/APP完成签约及收款查询。简单高效,不拖泥带水,同时也支持接口对接模式,用户群体广泛。

大数据匹配用工平台:

模式说明:这类企业主打平台智能匹配供需的机制,平台对人才做梯度认证,平台负责进行B&C匹配。不仅解决了发薪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供需双方标准不统一,沟通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

任务众包平台:

模式说明:简单梳理一下流程,B端用户在平台发布任务,C端抢/接任务并实际服务后确认完成,B端企业确认工作量并生成支付账单。主要目的是将整个过程透明化、流程化,对证据链的存证是有一定意义的。

这种模式相较A模式操作更复杂,主要针对的是传统行业,但从业务角度来看是目前相对合规的方式,也是证据链存证最完整的方式。

一站式服务平台:

模式说明:这类企业在满足基础的发薪完税的需求之上,提供了产业链的增值服务。比如,通过发薪记录可以测算该人的大概信用及偿还能力,为C端提供了一定限额的贷款服务,同样针对B端提供了贷款服务,保证了B端企业在资金紧张或特殊情况下可以按时发放薪资,先行垫付。

还有就是人力供应链协同等。当然了,垫资什么的肯定是最赚钱的,但是风险也很大。但思路很好,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多样化的增值服务,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一下。这一类企业大部分都是人力资源企业,还是很懂业务和需求的,也是这一类企业的优势。

2、支付层

支付层主要涉及到银行及银行对外提供的能力问题,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

代付能力:平台将钱打给C端大部分使用的是代付能力,各大银行提供的能力范围不尽相同。

账户体系/台账体系:产品平台的底层都是账户体系或台账体系,这里也不赘述。懂支付的一眼就懂,不懂的解释再多也没用。

银行打款方式:有渠道的聊聊转账费用、提现费用啥的,降低一下成本,基本也就这样了。毕竟能省一块是一块,笔数和量上去了以后也是一笔很大的成本控制。

微信打款方式:主要是指给C端打款到微信的打款方式。目前市面主流使用的是单笔转账到红包、单笔转账到零钱,对于支付公司来说还好,但一般企业想踏足这个领域也许搞的定产品但不一定搞的定额度。而且微信打款方式比较繁琐,对于企业和平台都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整体市场需求较弱。

支付宝打款方式:同微信,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体验好,市场需求较为强烈。

三、玩家分布

因为产品特性原因(业务+支付),所以整个行业玩家分三大领域,分别是支付领域、人力资源领域以及其他领域。

1、支付领域

目前已知的支付领域玩家有如下几类:

以美团、饿了么为首的本地化生活服务提供商,本身就是需求方,同时也是供应方,很有意思。

第三方支付公司,但这些公司不直接参与搭建平台服务,而是赋予其他玩家不同的打款方式通道能力。

以现在支付、易宝为首的聚合支付/四方支付公司,这些企业凭借着出色的技术能力和银行通道对接能力遥遥领先,做支付的公司做灵活用工业务基本算是如鱼得水。

和人力资源类企业不同,支付公司对支付场景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毕竟灵活用工的本质之一就是“打款”、“代付”。

银行机构比较特殊,在整个灵活用工领域里面充当了通道的角色,本身有薪酬“代发”及“代付”服务。

但说到底,钱还是在银行之间流转,而不同银行对外输出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各类银行输出的账户产品、账户体系、代付产品等也为各家企业之间的竞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补充了灵活用工领域服务的单调性,为C端提供更多服务的同时,充分提升了灵活用工场景下的业务有效性、时效性。

而凭借着支付公司+银行机构的强势合作绑定关系,必然在产品竞争上会取得更大的优势。而银行本身会给支付公司提供大量的优质客户,个中关系就不一一列举。来看下模式布局:

2、人力资源领域

目前已知的人力资源领域玩家细分分类分别为招聘服务提供企业、兼职类服务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类企业、社保类服务企业、福利管理类、薪酬支付类及绩效管理类企业。

这些企业切入灵活用工平台服务其本身是有一些客户基础和沉淀的,所以在拓客及业务匹配程度上有一定的优势。

有一些人力资源企业在灵活用工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内容,来看这类公司的整体情况:

3、其他领域(税筹等)

主要是指有一些税筹背景的公司,以税筹为主业务的公司,这部分竞争对手也是现在业界内的一部分主力军,虽然在大额避税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同时风险也大。

一般这类领域的公司起步早,业务比较专注,同时因业务单一导致了玩法缺失,现在也是相形见绌,也是在不断地寻找其他业务方向。

总的来说,人力资源企业和税筹类企业对于实际业务有着更好地理解,但业务本身没有壁垒,随着时间推移业务透明化,业务上的护城河将不复存在。而人力资源企业和税筹企业在技术和支付领域的欠缺,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瓦解,支付公司必定是以赶超之势迅速占领更多的市场。

3

未来趋势

一、趋势走向

目前政策、玩法都已趋于成熟,同质化严重,天花板也显而易见,各路人马都在追求新玩法和新的突破点,这种情况仍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新的临界点在于政策的收紧与调整。

趋势一:政策收紧,标准愈严

随着税务系统打通及业务增长,很快国家将会清理业界不合规现象。

一大部分企业会被淘汰,主要体现在发放标准不严格、无证据链存证、风控体系薄弱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也是未来各企业应加强建设的核心点。

所以在发展业务过程中,要紧靠国家政策,切莫抱着侥幸心理去打擦边球,否则将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趋势二:多类型客户兼容

靠单一模式是不行的,要兼容多种客户类型,但多种客户类型会要求产品和服务多元化,难度也就自然上升了不少。不过这是未来发展趋势,单一模式+客户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关于行业角色的一些思考

趋势只是判断和推测,业务还是要继续的,众多平台在服务好存量客户的前提下都在寻找下一步的落脚点,在这里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思路,不要太过于联系那些迅速变化的新需求及新方向,回归到产业链的角色上。

1、To B端

灵活用工产品风风火火,而那些还未入场的玩家则急到不行。

这时,已入场的玩家需要转变下思路,B端客户真的就仅仅是现在已服务的这些增量客户么?有没有机会可以把这些无法入场的玩家当做自己的客户?

之前也提过,将产品提供给这些企业收取定制开发费用,并帮助他们对接银行的能力,这也是一个小的方向。赚点小钱也能避免红海竞争,何乐而不为呢?

最重要的是用Saas的思路去打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看似在帮助客户,无形中在定制行业标准。

2、To C端

永恒的话题,这些聚集起来的C端有没有办法运营,这是大家一直都在联系的问题。

玩c端也不是不行,这个还要基于C端进行调研,用户群体适合怎么玩,别说直接挂一个理财产品让C买,转化率可想而知,在这之前是要建立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提升C端用户的粘性。而这也需要平台具有很好的互联网运营思维。

以上两个问题就足够平台思考和折腾一阵。但换个思路,如果基于这些灵活用工数据进行挖掘,并变成风控数据还是有的玩的,但这也是后期的玩法了。

3、To G端

如何帮助税务机构更好地完成政绩以及如何帮助国家更好地管控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比如用区块链的方式帮助税务局进行存证,既有高新技术也有政绩的结合才是最好的办法。

三、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平台

1、看产品

产品方案和逻辑背后是否有法律条款支撑,是否有近期远期风险。风险不仅仅是资金安全,还有政策监管。

2、看收费价值模型

看整个服务的价值,服务是否透明?是否有隐藏的额外服务和金融陷阱。对企业而言,找个靠谱的平台做那么多事,难道不香吗?

3、看服务团队

服务机构背后是否有强力团队支撑,干这事儿必须要懂税务,还要懂合同法、劳动法、刑法等相关法律。

4、看客户

如果服务机构做过很多与你匹配的客户 ,那么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会大大的降低你的风险性,这买卖说到底还是买个保底,有风险的赶紧躲远些!

5、看风险意识

如果服务机构特别合规和保守,那可以考虑。要合作就要找风险意识比较高的,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易用性和风险本身就是不能够平衡,你想满足更多的需求,必然会牺牲一定的风险保障,如果你是风险厌恶型的,请管理好预期!




服务价目表

获取报价

(本站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核实后立即删除。微信号:tigerok )

相关文章阅读: